【推荐】《北京科技大学-日本东北大学本科生创新交流手册》(PDF版) 点此下载
走国际化道路是提高办学水平、扩大国际影响的重要途径。学院与国外同行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多次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如国际炼铁大会、国际合金热力学会议、发展中国家连铸国际会议、铝冶金国际学术研讨会及国际冶金史大会等。
积极与世界知名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先后与日本东京大学、日本东北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等互派学者、联合培养学生。近三年来,联合培养研究生60多名,每年与日本东北大学进行一次大学生交流周活动。
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邀请德国、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著名高校或研究机构的外国专家58人次到校进行访问。派出教师53人次参加各种国际交流活动,其中大会特邀报告15人次。为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合作交流,学院组团访问台湾成功大学等高校,参加两岸资源工程研讨会等活动。2011年7月举办的第二届北京科技大学-理海大学夏令营活动,科技史、生态学的12名研究生参加,并举办了主题为“中国文化:建筑、园林与生态”系列学术讲座。与日本东北大学联合举办的第七届学生创新活动交流会于2011年9月举行,我院26位同学参加,论文交流报告会提升了双方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交流水平。学院积极派出留学生,加强人才培养:8名同学被选拔赴德国亚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5名同学被选拔赴比利时鲁汶大学攻读硕士学位;3名同学被选拔赴台湾成功大学交换学习;14名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4名博士生出国短期留学。同时培养国外留学生,扩大学院影响力:42名马来西亚、蒙古、加蓬、韩国等国的留学生在学院进行本科专业学习;3名外籍学生进行研究生学习。
2012年,学院注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主办2次国际学术会议,与多所国际名校开展校际学生交流;选派师生100余人次到国外交流, 国内外专家50人次到学院交流讲学,参与学术交流师生近2000人次;选拔15名同学赴德国亚琛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吸引12名留学生到学院开展学习。
2012年,学院举办或参与了一系列国际高水平会议。5月27至30日,由周国治院士担任大会主席的的“第九届国际熔渣、熔剂与熔盐学术会议”(MOLTEN12)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英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及荷兰等国家的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在会上就炉渣综合利用的创新与发展、熔盐与可再生能源、影响熔渣与玻璃熔体的热物理性能的因素、熔盐与电解过程中的碳含量关系、冶金熔渣物化化学性质的模型预报等内容做大会特邀报告。9月9至13日,由邢献然教授担任大会主席的“第十四届IUPAC高温材料化学会议”(HTMC-IV)在北京举行,来自14个国家的180余名学者参加会议,会议讨论了近年来高温材料化学在能源、环境、材料等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促进了学术沟通与交流。
2012年,学院与印尼万隆理工大学矿业与石油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加强交流合作、互派留学生等工作加强合作。学院与日本东北大学、美国理海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的学生开展各种交流活动,增进了相互的了解和友谊此外,学院科技史专业还举办了“中意文化遗产保护科技研习班”和“中韩文物保护科技研习班”等活动,提高了我校相关领域的国际知名度。包燕平教授获得了2012年度美、德联合基金委员会设置的“Willy Korf杰出教育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该殊荣的中国教授。
2012年,学院与钢铁冶金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系列“冶金大讲堂”活动,目前已成功举办了7期,分别邀请来自美国、英国、日本、韩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芬兰著名大学的10位教授以及来自中国中南大学、东北大学、有色总院、鞍钢、宝钢的多位专家和学者来校做报告,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